廣告
xx
xx
"
"
回到網頁上方
  • 歷史搜尋:
  • 熱門搜尋:
    個資你好,我是誰突發性心臟病寵物店老闆輕生旅遊警示帳密吳孟庭IG抖私密處磐石高中前往大陸
  • 搜尋:

    慢性病 結果共1,126筆

  • 新冠燒!醫批「大缺藥」 疾管署:2萬份7/4抵台

    本土疫情捲土重來,傳出住院人數大幅增加,而有醫師抱怨,本想開立抗病毒藥物「莫納皮拉韋」,卻遭系統攔阻,顯示目前缺料中,而疾管署雖然直言庫存充足,但面對近日疫情加劇,已再採購兩萬人份,預計7月4日抵台。而蘇一峰也質疑替代藥物物「倍拉維」的風險,憂心導致慢性病長者中風或心肌梗塞。
    2024/06/26 12:05
  • 6月飆極端高溫!413人「熱傷害」就醫 醫:6族群高危險

    天氣炎熱,近日屢屢出現38度極端高溫,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布高溫資訊。衛福部統計,今(2024)年6月至23日止,國內已有413人因熱傷害就醫。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康宏銘表示,身體散熱、排汗不及,會造成身體熱力失調,導致熱衰竭、熱中暑。康醫師呼籲,老年人、嬰幼兒、慢性病患者、身體虛弱者、精神或心血管治療藥物使用者等六大高危險族群,應特別留意!
    2024/06/25 16:52
  • 過了「這年紀」一堆疾病冒出來 醫師:務必重視健康老化

    您對老年定義是如何解釋呢?研究顯示人口學差異,像是平均上,女性認為老年開始的時間,比男性認為的時間晚兩年半,這性別差異在年輕世代中,甚至更大。除此之外,感覺孤獨、罹患更多慢性病、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等,也與認為老年較早開始相關,醫師提醒平常就要重視健康飲食,要有充足的睡眠,每天睡足7小時,還要有規律運動。
    2024/06/24 23:02
  • 新冠真的燒起來!醫曝「急診肺炎佔一半」:2族群注意

    新冠肺炎的疫情又再度爆發了!疾管署宣布進入流行期,胸腔內科名醫蘇一峰表示,現在急診就醫的肺炎病人,就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數是確診新冠感染的肺炎。
    2024/06/16 08:01
  • 藥品銷售排行出爐 肺癌一線標靶藥居冠「年銷35億」

    藥品排行出爐!有媒體披露,2023年「台灣藥品銷售(健保與自費市場)」排行榜,前20名有9項為癌症治療用藥,其中肺癌標靶藥物「泰格莎」居冠,1年藥費達34.98億元;對此,專家指出,現在醫療越來越進步,以往視為絕症的疾病,透過越來越藥物的出現,變的像是慢性病,也因此導致藥品花費越來越多,這也體現為了重要的是「精準醫療」。
    2024/06/11 14:53
  • 端午三餐吃粽當心爆卡!「5步驟」健康吃 低熱量這樣選

    端午節將至,應景必吃的粽子更是令人愛不釋手,甚至可能一天吃上兩到三顆之多。國民健康署先前就曾提醒,傳統一顆肉粽熱量就高達760大卡,相當於2.5碗白飯,更需要花上時間運動才能消耗。對此,民眾只要遵循「5大步驟」就能聰明吃,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。
    2024/06/08 16:00
  • 寵物也能吃粽子!獸醫提醒「5食材」別加入 毛孩慢性病要小心

    端午節即將到來,除了觀賞龍舟競賽、掛上香包外,還會享用各式各樣的粽子也來歡度佳節,有毛孩的家庭,更會將鮮食「改造」成粽子造型給毛孩食用。新北市動保處提醒,飼主在改造鮮食時,也要留意貓狗的飲食禁忌,切莫一時心軟而餵食不合適的食物,若毛孩有慢性病問題,最好先諮詢獸醫師再決定。
    2024/06/08 11:09
  • 張學友染RSV取消演唱會!台大醫曝6症狀:60歲以上高風險

    「歌神」張學友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(RSV)決定暫停在台灣的演唱會!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,RSV是一種所有年齡層都可能感染的病毒,除了兒童外,銀髮族及患有某些呼吸道共病的成年人也需高度注意。他強調,感染RSV的慢性病長者住院風險會比一般人高,特別是那些患有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氣喘、糖尿病、冠狀動脈疾病及鬱血性心衰竭」的患者,更需要特別留意。
    2024/06/07 19:26
  • 吃出健康! 專家教你如何融合多種飲食法對抗慢性病

    地中海飲食和北歐飲食您知道有什麼不同嗎?其實都是以植物為基底的健康飲食,但在油脂和食材的選擇上會有些微不同,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暨營養師廖誼青表示,地中海飲食主要是使用橄欖油,必須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穀物魚類低脂乳製品,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取,而北歐飲食強調多吃莓果、根莖類蔬菜、黑麥燕麥等全穀物、發酵乳製品和魚類,也可增加豆類的攝取。
    2024/06/06 23:04
  • 常穿高跟鞋!小模腳爆痛「大拇趾卡死」急手術 醫曝高風險群

    有一個年輕女性,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穿高跟鞋,有天收工回家發現大拇趾內側紅腫、疼痛,原以為是痛風發作,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嚴重拇趾外翻,而且大拇趾已卡到第二趾下方,連第二趾都因長期摩擦而長出硬皮,只能接受微創手術矯正;醫師指出,不只穿高跟鞋,常穿尖頭皮鞋的楦頭小的鞋子都是高風險族群,雖然拇趾外翻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,但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,需盡快治療。蘇醫師指出,拇趾外翻多發生在30歲左右的女性族群,除了遺傳因素外,常穿高跟鞋、尖頭鞋也是主因之一。他建議,若有拇趾外翻的症狀,應尋求專業骨足踝科醫師評估,視嚴重程度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矯正,千萬不要因為排斥就醫或手術而影響生活品質。這篇報導提醒愛美的女性要注意足部保健,避免拇趾外翻問題影響健康與美觀。
    2024/06/02 17:08
  • 0症狀不代表沒事!癌症、慢性病找上門 醫警告「5種人小心」

    「人看起來,明明好好的?」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指出,不少病患家屬都曾說出這句話,甚至質疑住院治療後,身體才冒出各種疾病、狀況越來越差,讓他無奈表示,「很多人都認為『沒有症狀,就代表健康』,但其實這是個大大的誤區!」同時點出5個高風險族群。
    2024/06/02 08:26
  • 部分負擔上路半年!「糖尿病」就醫費增最多 分級醫療效果待觀察

   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,去年7月上路,影響醫院門診和急診與領藥費用,健保署公布實施半年報告,挹注健保21.45億元,民眾門診就醫平均增加200元,急診增加82元,而慢性病患中,以糖尿病患增加140元最多,只是真的有達到分級醫療的效果嗎,就得要看基層診所就醫占率,但只有較去年上半年增加0.08%,對急診影響也不明顯,專家認為,半年太短很難看出成效,還得持續監測。
    2024/05/24 22:42
  • 張學友靠「一飲食習慣」62歲沒小腹!醫讚:可改善十大慢性病

    「歌神」張學友吃素將近30年,不僅外表凍齡,也維持精實好身材,62歲的他完全沒有一點小腹。他曾說,吃素後流汗不會臭、精神清爽、皮膚也變好了,再配合運動,身體狀況更不錯。
    2024/05/21 13:30
  • 生活中經常做「這幾件事」危險習慣 醫師:壽命恐變短!

    不良的生活型態與飲食選擇有很大的相關,不少人常說病從口入,在過去一般指的是傳染病,那現在其實指的大多是危害我們健康的慢性病,醫師強調任何疾病務必遵從囑,規律服用藥物加上飲食的控制,及生活習慣的改變,都可以讓自己身體狀況維持在很好的範圍內,就能活得健康又長壽。
    2024/05/17 22:56
  • 高雄陳姓男子欠稅導致精華地段透天厝被查封 弟弟出手解圍

    在高雄市精華地區,一名年事已高且罹患慢性病的陳姓男子,因拖欠勞健保費、牌照稅及交通罰鍰等稅費,導致其名下持分的臨路透天房屋被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查封。在弟弟的協助下,成功清償欠稅,保全家產,展現了家庭間的互助與團結。法官也肯定陳姓弟弟的家庭責任感,強調了社會對於家庭支持和照顧老年人的價值,使陳姓男子能安心養病,家庭更加凝聚。
    2024/05/15 21:37
  • 年輕OL下班愛藉酒紓壓! 腎臟病篩檢竟驗出高膽固醇 

    為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與相關危險因子,全面提升國人健康意識,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於112年9月至12月舉辦「腎臟病篩檢及提升意識計畫」,提供民眾免費篩檢服務與衛教宣導。其中37歲上班族女性案例則是無慢性病史,但因久坐、外食、上班壓力大經常藉酒抒壓。參與篩檢後發現低密度膽固醇過高,在醫師建議下調整生活型態,追蹤檢查數值已恢復正常。
    2024/05/10 15:43
  • 最新藥價上路藥廠若不願降價 醫院考量成本恐爆發「這件事」

    衛福部健保署公告今年最新藥價於四月一日實施,藥價調整後,民眾憂心醫療院所出現換藥潮。事實上健保調整藥價後,醫療院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,若藥廠不願意降價,醫院考量營運成本,確實可能出現一波換藥潮,而這一波藥價調整,大多屬慢性病用藥,影響病友可能達到六百萬人左右!
    2024/05/08 22:55
  • 三餐自己煮!7旬婦竟慢性病纏身 愛吃「1中式早餐」惹禍

    飲食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,不少人認為只要在烹調時少用油鹽糖,保持口味清淡就能避免「病從口入」,卻往往容易忽略均衡攝取營養及運動等問題。一名年約70歲的婦人,定期健檢時發現有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和脂肪肝,雖然沒有不舒服,但她不解自己為何會罹病,三餐都在家吃也很養生,長期以來早餐習慣吃白粥配醬菜,營養師一聽瞬間揪出原因。
    2024/05/08 14:30
  • 企業家焦慮失眠運動也沒勁 醫揪「甲基化不足」連鎖反應

    有一名年近50歲的企業家,長期受到焦慮所苦,必須依賴藥物才能入眠,面對喜愛的運動也無力完成,到診所檢查,透過功能醫學的腎上腺壓力皮質及甲基化代謝檢測,發現他的黃體酮、睪固酮過低,以及甲基化不足,導致焦慮、失眠、提不起勁等狀況;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指出,甲基化就像是身體健康的基石,影響DNA運作,男性在40、50歲左右正值更年期,荷爾蒙自然減少,再加上長期過度壓力,使腎上腺素或交感神經頻繁作用,都可能影響甲基化代謝平衡。
    2024/05/07 15:21
  • 健檢報告沒紅字別開心太早!醫師示警「3大狀況」勿輕忽

    衛福部公布的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,除了COVID-19及肺炎之外,多數為惡性腫瘤、心臟疾病、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。這些慢性疾病不僅長期危害健康,還可能導致長期照護需求。聯安診所家庭醫學科暨職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指出,民眾在健檢中發現的異常項目,與不良生活習慣及環境污染息息相關,也和國人十大死因具有緊密的關聯。
    2024/05/02 12:33
  • 地方人夫無預警「憎恨太太」 無限冷嘲熱諷真相曝光

   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,日前上吳淡如廣播節目宣傳舞台劇《婚內失戀》,提到在諮商治療過程中,曾遇過一位先生開始對太太莫名其妙的憎恨,因父母老年得慢性病,他才驚覺自己一直沒有太多時間陪伴父母,開始抱怨:「我都是因為娶了這個太太,她不喜歡跟我父母相處。」但太太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什麼,因所作所為都是跟先生同步共識後的決定。原來是先生遺憾自己少年離家、沒有機會孝順父母,卻把這些內疚感和過錯轉嫁到另一半身上、抱怨另一半。
    2024/04/28 10:41
  • 偏愛吃「這一類」食物導致身體長期「慢性發炎」 醫警告:「易罹這疾病」

    根據國健署研究,代謝症候群患者會比一般人,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風險、4倍高血壓的風險、3倍高血脂的風險、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。因此,改善慢性發炎對於代謝症候群患者是很重要的。事實上健康的生活型態,例如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,可以有效地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,進一步就能夠有效地預防這些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慢性病。
    2024/04/27 22:39
  • 連吃2天沙拉送醫!醫點名「常見5蔬菜」超毒 恐終身洗腎

    台灣洗腎總人口高居全球第一,有「洗腎王國」惡名,隨著高齡化及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,這些問題所引發的腎臟病也跟著增加。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提醒,腎臟受損並不會疼痛,許多民眾常在無意間傷害腎臟,像是過度食用「這5蔬菜」,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,嚴重恐終身洗腎。
    2024/04/25 13:29
  • 退將涉共諜案!2被告喊腰痛、慢性病求交保 高雄高分院裁准

    高雄高分院審理海軍退役少將孫男、陸軍退役上校劉男、祝姓作家等人涉共諜案,但祝男、孫男以健康不佳等理由聲請交保,法院裁定2人各以50萬、60萬交保。
    2024/04/20 13:47
  • 6旬男血便又吐血!竟是腸道細菌寄生動脈 慢性病患+3症狀應就醫

    一位65歲的患者因排血便又吐血,到診所求醫。醫生為該患者進行了胃鏡和結腸鏡檢查,未發現異常後,建議患者前往大醫院進行「動脈電腦斷層」攝影與血液檢查,以確認病因。後來檢查發現,原來是「感染性動脈瘤」與十二指腸形成廔管,才導致腸胃道持續出血。在接受心臟外科醫師手術後,恢復情況良好,幸好發現得早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原來腸道內的細菌,還會跑到動脈「寄生」。
    2024/04/18 15:55
notification icon
感謝您訂閱TVBS,跟上最HOT話題,掌握新聞脈動!